close

原本是把心得po在Facebook粉專,但也把心得PO到痞客幫來,這樣google搜尋比較有機會蒐的到...(吧)


使用 文石 boox page 7 快樂的看了幾本書
想要用一下文石的假掰金句功能分享一下看書心得:3
《恰到好處的幫助》的內容簡單的說就是
一、說明幫助與被幫助關係有多常見跟多重要,對於人際關係的影響等
二、說明助人者與受助者的陷阱,如
圖2 有些受助者只是想求關注不是想聽建議
圖3 有些助人者只想給建議沒有理解清楚狀況
三、定義給予幫助的種類(專家、醫生或是諮詢師)
四、問訊的方法
五、案例分享
還有一些小小的,比如禮貌拒絕幫助別人的方法…等
這種書剛好適合我這種控制慾很強,
覺得為什麼問問題的人都不照我說的做的人XD
書的內容很多
我分享我覺得最實用的部分
首先有時候別人求助,並不是只是為了那個問題
作者舉例他女兒要他幫他做作業,他馬上寫完,他女兒很生氣地跑掉
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女兒只是想聊聊天說說學校的事
所以遇到別人請求幫助的狀況,可以用一些問訊技巧
四、問訊的方法中有提到四種方法,其中比較常用的有三種
攻擊性(假設性?)從弱到強為單純、診斷、設問
單純類似:「喔真的嗎?那然後呢?」「說更多細節給我聽聽」「你還遇過類似的狀況嗎?」
這種純傾聽而且沒有任何問題導向問題,只是讓求助者一直說,挖掘更多細節
或是可以發現求助者的真義
診斷問題是有一點目標導向的問題
這類問題可能會讓求助者稍微需要想一些他不想面對的部分
比如「你有什麼感受?」(感覺類)
「他/你為什麼要OOO?」(動機類)OOO可能=做什麼或事去哪裡或是目的是什麼
「為了解決問題你做了哪些嘗試?」「你接下來打算怎麼辦?」(做什麼類)
設問則是包含了你自己假設的問題
比如「你因為OO原因所以跟他起衝突嗎?」
「你這樣做是因為你自身的自卑嗎?」
「你有嘗試把小夜燈關掉嗎?」
看完之後我反思
雖然我也很常使用單純跟診斷詢問,但偶爾我被別人問問題的時候,也會先入為主的跳到設問的環節
特別是我很少問「為了解決問題你做了哪些嘗試?」「你接下來打算怎麼辦?」
這兩個問題
前者是可以避免「你說的我早就做過了,沒用啦!」的衝突場面
圖4:
後者則是分辨這個人到底真的是來求助還是想聊天的 XD
比如職場煩惱,問對方未來想怎麼做,如果對方是回答「能怎麼辦,老闆他就機車啊,我做什麼都不滿意!」
那可以判斷不用給建議了
我總是太快把自己擺到方案提供者的角色上,然後又氣對方沒有真的進行改善或是挑選我的方案,是來亂的嗎?
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聽聽就好,不用太認真XD
還有一點是書中點明(大部分情況下)助人者的地位是比較高、有權力的,而如果幫不上忙,可能就會被貼上沒有用的標記
這是為什麼如果有人問我我不熟的領域,我還是無可自拔的想要參一腳,也老式急著提供方案的原因
「我們很難放棄放到手中的權利」→這點有戳到我
書裡面還有提到如果你要提供反饋,怎麼提供別人可能比較容易聽進去
還有就是助人者跟受助者關係的平衡非常重要,不然就會造成關係受損
總的來說我覺得以‘幫助人’為目的的話,這本書很不錯,這些方法跟概念以後也想用在小孩身上,也可以教小孩如何得體的提供幫助

 

原網址(有圖片跟影片可以看)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ereaderfamily/permalink/7515674001822702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raginsky 的頭像
    braginsky

    想瘦到48公斤的女子:3

    bragin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